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给你五个必须学习的理由)

时间:2022-04-17 10:10:08 投诉/举报

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一致性,你的关注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人一生都在向往远方,智鹏老师只想陪伴你去到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学习国学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就是“学以致用、内修外练”。王阳明心学的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觉得要理解修养,把这四句话记下来就行了。学以致用的意思就是不要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今天智鹏老师所讲的一切如果对大家有用,那就一定要用在你的生活、学习、实践和工作中。我们不要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我们要成为学问的践行者。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一个人的修为应该达到的境界。王明阳认为心即理,心是心,理是理,共生共存,没有心外之理,没有心,理就无法依托。怎么理解这四句话?比如说这是一把菜刀,叫无善无恶心之体;菜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通过学习以后我们知道了菜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切菜,这叫知善知恶是良知;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哦,菜刀只能用来切菜,不要去杀人。

人的修为也是这样的,我们从心出发,从不知道到知道靠学习,从知道到得到靠实践,也就是说人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到了第二个阶段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最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人到了一定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人的谦卑和修为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所以“学以致用、内修外练”,内修修的是心,外练练的是你的本事。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内修和成长,内修修心,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心量越来越大,心智越来越成熟,心性越来越高。修心就是修德,修的是你的品德。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能走多高,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能走多远。作为老师更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一个懂得修为自己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有一颗善良、慈悲的仁爱之心,他们留下了很多故事,他们留下的是万世师表,“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们用自己的德行告诉了众人,一个人能留下什么精神就是一个人最终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德行就是他留下的精神。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国学修为里,我们知道心很重要,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比起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高明之处在于悟到了禅宗大乘教派的“空”,一切皆空。

慧能大师之所以能开悟,就在于他早就悟到了“心”、“念”、“觉”的关系。然后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立即投身佛门修行,天生就有佛缘,最后创立禅宗。作为一个破落的官宦子弟,慧能最早以砍柴为生,一次他被树枝的刺划开他的手,然后看到血流出来,他感觉到了疼,突然发现是“知”感觉到了这个疼,他发现疼其实就是外在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我知道疼。当他向远处望去,他发现他的“念”头涌动,感觉到了心的存在,心是觉知的载体。大师就是大师,进入佛门之前已经明白了“心”、“念”、“觉”的关系。明白了觉是心性,念是心用;心是觉体,念使觉明;无心无念,觉亦长生。

心是一切知觉的载体,你的思想只是念头,但是你要觉悟、顿悟,就靠念头使你觉悟’‘,了解事情的真相。心外无物的时候,也就是说无心无念,感觉不到念的存在,反而容易顿悟。人生的修行就是这样,就是从觉悟到觉他到圆满,我们先要自己觉悟,要成为一个明白的人。所以学习佛学让我们越来越明白人生的价值,越来越明白我们这辈子要去到哪里,你不能成为一个糊里糊涂的人,所以心的修为是一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诉了我们心的修为过程,人的觉悟过程,人的修行从心开始。

学习国学也罢,学习其它知识也罢,其实都在于提升我们的修为,就是成长自己。要把成长自己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活明白。

曾经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他到北大去教哲学,第一天去报到,到校门口被保安拦住了,保安问他:“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一下就把这位德国的访问学者震慑住了。是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可是人生哲学的终极问题。学者回去把德国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经典全部翻了一遍,也没有找到答案。他没想到一个中国的小保安问出了人生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各位老师,我们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想一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