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时间:2022-02-21 03:53:05 投诉/举报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全班将近五十人,语文有十七人考一百分,其余的除两三个学生九十多分外全部九十九分,最低分九十四分。

家长会上,家长们拿到成绩个个喜形于色。班主任岳老师说:“别看孩子现在考一百分,九十多分的,没用!多读书才有用。”

岳老师的话犹如当头一棒,我至今记忆犹新。

试想一个班级十七个一百分的,这十七个学生都能成才吗?分数一样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一样吗?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多少东西是考不出来的?

小学阶段试题都非常简单,极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以极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九十多分。

作家长的千万不能被小学阶段的好成绩所蒙蔽,在小学阶段孩子真正的差距不在分数在于阅读。阅读的差距才是孩子之间真正的差距。

经过岳老师的提醒和自己的揣摩,我决定一定要让孩子在小学时期多读书。小学阶段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如果到了初中和高中孩子学业负担重,想读书恐怕也没有很多的时间了。

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方面,我确实动了点心思,这些内容在其它的文章里都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同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外出参加培训,听过不少大大小小的专家讲座,几乎所有的专家一致认为,多读书能够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对此我也深信不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多读书并没有像我认为的那样使孩子的语文成绩保持在一流的水平。

不是孩子阅读的少,也不是孩子阅读的不认真,而是语文考试有很多与阅读无关的因素,例如字体,答题的技巧,考试的思维等。

由于种种因素,孩子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还是非常庆幸,在孩子小的时候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我小的时候,书籍贫乏的年代,阅读量甚少,现在好了,可以恶补一下了,不过和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该怎样描述这种感觉呢?就像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海边玩,面对同样的海浪,我的孩子会逐浪嬉戏,我则和爱人赤着脚站在海水里静静地看着孩子兴奋地大喊大叫;静静地欣赏着大海的无边无际;静静地感受着海浪一层层涌来,舔着小腿肚的温柔,并一起感叹回不去的童年,找不回的激情。儿时读书的滋味,中年时已品不出了。那种强烈的冲击力,无穷的想象力,无限悠长的回味再也感觉不到了,中年读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淡然、豁达。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不同时期的听雨,有不同的感受。

就像儿子读一本书,读到感动处会反反复复地读,并伴随着大颗大颗的眼泪,同样是那本书的那段话,当儿子追到厨房非要念给我听时,我听了更多的是心痛,却不会掉眼泪了。

小时候读白雪公主,晚上会做梦;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傻乎乎地抱着棉衣去大街上找;读圣诞老人,会期待他的礼物;看一个黑白小人书会久久沉浸在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美好爱情中……

现在不会做梦,不会傻乎乎,不会期待,也不会一厢情愿地相信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生的每个阶段读书的滋味是不同的,所以每个阶段都不能错过读书,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我常常思考,读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慢性的滋养,不可能立竿见影,我们做家长的也不必急功近利。

书到用时方恨少,越到成年之后,越到工作之中,体会越深。

另外,读书为什么总要纠结有用和无用呢?

读书的意义应该远远大于实用。读书更多的是看似无用,却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