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是什么意思?带你重读论语

时间:2022-01-18 12:12:37 投诉/举报

【共读内容】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导读学者】

王德岩:北方工I大W中文系 教授

餍掠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共读笔记】

王德岩:

本章孔子论“刚”德之难得。弟子申枨不幸被举出来,借以辨明了“刚”与“欲”的关系。

餍掠

今天讲的是孔子关于情欲与人格的关系。

有点像道家的思想了

王德岩:

本章的阐释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申枨此人,我们只知道他是鲁人,其他事迹不详。但由于本章皆故,他不幸成为多欲的代名词。而且他的名字后来由于记载不一,引起不少聚讼。

其实还是有分别的

申枨之“枨”,郑注说是孔子弟子“申续”,还有记载作“棠”,有作“堂”,有作“h”,有作“”,这些字都是音近而相通。但历史上却曾经误为不同的人,主要是分为申枨、申党二人,而且曾作为孔子的弟子分别予以加封陪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申党召陵伯,申枨鲁伯。宋真宗祥符二年,封申枨为文登侯,申党淄川侯,都从祀孔子。一直到明朝嘉靖九年,因大学士张璁进奏,才把申党去掉而归于申枨一人。

餍掠

反正就是一个鲁国人,性格刚直

王德岩:

从这点上申枨运气很好,一人得了两人的香火。

餍掠

有人把他跟子路做比较,也有意思

王德岩:

鲁人直,往往如此。

第二点就是关于“刚”之一德,以及其与“欲”的关系。

餍掠

照例,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他说的没见过刚强的人,是当世没有呢?还是古今都没有呢?

杨伯峻先生评价道: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

这个思路出自皇侃

皇侃疏:夫刚人性无求,而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是刚。这就比朱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关于刚之一德,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很想问问孔子,周公算不算,子产算不算

王德岩:

第二点就是关于“刚”之一德,以及其与“欲”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结构中,儒家气质本就偏于乾德,天德,至大至刚,日新日进,积健为雄。所以“刚”是儒门十分重视之一德。刚与强有相近义,郑注:“刚谓强志不屈挠。”志不屈挠,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其强之一面。

餍掠

或者,老子算不算刚者。又或者,孔子自己算不算刚者?

尚书中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应该算是刚者了吧

崔圣:

这是自商朝以来最大的天道观的改变

餍掠

《子罕·十九》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儒门进取之心可见

王德岩:

刚与欲的关系,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多欲不为刚。但是在儒家理路中,不能反推为无欲则刚。儒家养至刚至大,始终强调的是寡欲。这是孟子养心养气说的核心。

所以尽管后来无欲则刚成为一个固定表达,但儒家中从来没有申发过“无欲”一说。“寡欲”是更准确的表达。

餍掠

所以清人桑调元《论语说》有更激进的发明:人知有欲不刚,而不知无欲尚非刚也。

王德岩:

正义说:圣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异者,圣智皆能节欲,能节欲故寡欲也。若不知节欲,则必纵欲,而为性情之贼。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餍掠

强调了动机是行为的前提

王德岩:

节欲而寡欲,是平实但准确的表述。

餍掠

只是,什么是欲望,孔子也没有说。饮食男女算么?高官厚禄不算么?三年之丧算么?

生理需要和各种层次的需要,各需要百分之几呢?

王德岩:

欲亦发乎性,所以心与欲的关系,不是有无的问题,是心在欲之上以节之,还是心不胜欲。所以问题其实就是要“物物而不物于物”,“心能转物”。孟子之养心养气,是养此一转物的力量。

餍掠

孟子还是归根于动机的合道义与否

王德岩:

刚与强相通的有两点:通于老子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多欲或刚于胜人,但短于自胜,不可谓强。

孟子的刚与正、大相连。

孙福万:

@王德岩 "所以尽管后来无欲则刚成为一个固定表达,但儒家中从来没有申发过“无欲”一说。“寡欲”是更准确的表达。"[强][强][强]

餍掠

所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太上无情说偏于道家,灭人欲说也偏于道家

王德岩:

在儒家一脉中,《孟子》所养之至大至刚之气及大丈夫的人格和《中庸》中所说的和而不流的“君子之强”,可与本章相生发,把握儒家中刚之一德及其工夫方式。

孙福万:

《周易》以阳爻为刚,以阴爻为柔,乾卦六爻皆阳,有刚德;《乾文言》所谓:“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传》经常将“刚”和“中”连用,如仅《彖传》直接言“刚中”者就有13处,对此多有赞语。于此可见,“刚”并非是凭借一己之欲而一味向前的意思,而是以“中正”或“道义”为本,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之义也。故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固然是阳刚之表现,初九“潜龙勿用”也是阳刚之表现,此正如《乾文言》所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能够自守其道,不因俗世的要求而变易自己的理想,不求名、不求利,达到了“确乎其不可拔”的境界,这不正是真正的刚强吗?另,《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需卦《彖》曰“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别有深意,亦可用来和此章孔子对“刚”的解说互相发明。

餍掠

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王德岩:

也因此来说,如果要具体评价,不但申枨之多欲算不上刚,就是子路之强,也是有所缺憾。颜回或许可以算,孟子是强之一得的鲜明代表和最好阐发者。

餍掠

中立不倚,和而不流是做到节欲而成德的方法

刚的具体属性是阳,我认为孟子韩愈近似

王德岩:

如果有人问夫子:“弟子孰为刚者?”推测他一定还是举颜回吧。克己复礼归仁是最根本的刚。

餍掠

可是,孔子见到孟子韩愈的话,会不会也觉得他们多欲呢?

王德岩:

韩夫子肯定属于多欲一类吧?不过其真其大可爱。

餍掠

孔子说当世无刚者,不知道他自己算不算

就我们来说,孔子是绰绰有余了

韩子欲多的自己送了命,孔子一定摇头的

王德岩:

夫子的欲还是很多的,但从心所欲不逾矩,已经超乎其上了,不仅是刚,是仁之全德。

餍掠

孟子生活富裕,多辩,我想夫子也会批评。夫子完全不批评的还真是只有颜回

所以,评价的分寸只是在孔子那里,孔子的学生和我们难窥其奥

王德岩:

我觉得“刚”之一德是儒者气象的根骨所在,一个儒者不在此处立定脚根,立乎其大,则其他的德则不易立住。先做精彩而耀眼的大丈夫,才好进到温润如玉的君子。

餍掠

上面引皇侃的话,如果情欲多则会求人,求人的话自己就弯了,化为绕指柔了

王德岩:

无欲则刚在这个意义上是对的。

餍掠

多与少的分别也是动态的

所以,无欲不足以成人,节欲则能成仁

节欲之分寸人各有异,豪门跟贫民皆不相同,君子小人也不同

王德岩:

付老师是如何节欲的?

餍掠

我跟王安石的看法一样,一床,一书架,一个老婆,足以

崔圣:

@傅新营 “节欲之分寸人各有异,豪门跟贫民皆不相同,君子小人也不同”说的好[强][强]

餍掠

儒者,柔也。此处是儒门很值得骄傲的地方

刘国庆:

@傅新营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今天早点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老师指正

丁跃伟:

纵横捭阖 名言警句 义理交辉

王德岩:

按照《孟子》一脉的工夫论,节欲非斤斤于欲,而是先养自身之大,至大至刚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大了则一切无害,全hlod住。像韩夫子说水大则大小毕浮。大则能转处物,也能节乎欲。多欲实可害身,节欲实是养欲养性。从这一点来说,不是与欲望纠缠搏斗,而是直养其大能容外物及诸欲,最是根本。

朱玉昆:

国学微语

继续说《道德经》,“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这句话是说: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相,各种名相既然已经设立,就知道该有个限度,知道了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这里的“始制有名"指的是世界万物产生之初,人们在不断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给它们命了名,但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所有命名的事物所反映得未必是事物的本相,所以不要太执着,要适可而止,因为一旦按照我们自己的认识而走得太远,就会背离那真正的朴,从而给我们带来危险。这也是佛法所讲得一切法只不过是驶向真理的渡船,而不是真理,一切明相也不过是真理的显现,所以要适可而止。只有能透过名相了解真理,也就是无为之法,才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说来说去还是告诉我们:不妄为、不乱为、不自以为是、不胡作非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要知可为,还要知道不可为。(朱玉昆)

刘国庆:

本章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孔子很推崇“刚”,第二是,孔子认为刚者很少,他没有见到过。第三,他认为有欲的人,不可能刚。

我们今天读这一段,会问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刚?第二,要不要做到刚?或者说,刚德的价值在哪里?第三,如何才能做到刚?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刚”?

何晏《论语注疏》说:”刚者质直寡欲”。

皇侃《论语义疏》:“夫刚人性无求。”

谢良佐:“能胜物之谓刚”

朱熹《论语集注】》曰:“刚,坚强不屈之意。”

清孙奇逢《四书近指》:“阳刚之德,全是能自胜其私,使此心超然于万物之上。……须中立不倚,和而不流,乃真面目也。”

李J《四书反身录》:“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乃天德也。全此德者,常伸乎万物之上。”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刚谓质直而理者也”。

从何晏、皇侃的表达上,我们不容易分清他们谈的是刚德的定义还是描述,大约当时人的思维方式可能并不清晰地区分定义、属性和原因。

何晏认为有刚德之人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是质直,第二是寡欲。

皇侃认为有刚德的人“无求”。即寡欲甚至应该“无欲”。

但宋以后,对刚的理解发生了两重转变,第四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不再谈寡欲或“无欲”。

谢良佐“能胜物”,是指志能战胜物欲,而不是没有物欲,也就是孙奇逢的“自胜其私,使此心超然于万物之上”。朱熹“坚强不屈”的“坚强”也是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屈服。

但,清人理解“刚”,又衍生出了第三层涵义。李J强调“正大光明”,刘宝楠强调“质直而理”,都是对“刚”的内容进行了限定。

总得来说,对刚的理解,前期强调“质直”“寡欲”,中期不再强调“寡欲”,而强调“胜欲”,晚期从表现上强调“质直”,强调“理”和“正大光明”。

但从早到晚,“刚”一直有“质直”的内涵,也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刚直不阿”的意义。

第二,刚德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做到刚?论语中为我们留下了以下线索: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刚”“近仁”,是通往仁德的道路。要成就仁德,就需要坚守刚德。

因为我们认为刚即能够坚持下来的“质直”,因而直德就是刚德的一部分,孔子讨论“直”德的章节,也能够参考: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这是孔子认为政治家必备正直的品德。

友直、友谅、友多闻。

这是孔子认为做朋友必备的品德。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孔子认为“直”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品德。

第三,如何才能做到刚?在这点上,大家的分歧就大了起来。孔子在本章中认为“欲则不刚”,是显然的。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欲”。为什么欲则不刚?儒门围绕这点探讨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认为这里的“欲”,指“多欲”,而不是有欲无欲。他说“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

皇侃《论语义疏》也是一样理解:“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谓是刚。”

换句话说,他们把“欲”理解为“多欲”,即超出了社会规范所能满足的范围,必定要通过超过社会规范的方法赖满足,这就只能扭曲自己的人格了。

但宋以后之儒,有把“欲”理解为有欲无欲的。如:

孙奇逢《四书近指》:欲则私意牵缠,纵貌刚之似,而中之靡也久矣。”

李J《四书反身录》:“欲则种种世情系恋,不能割绝,生来刚大之气,尽为所挠,心术既不光明,遇事鲜所执持,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即素贞血气之疆者,亦不能不动于利害之私也。故从来刚者必无欲,欲者必不刚,不可一毫假借。”

对有欲则不刚的论证,是说如果欲望过多过强,就一定会为实现欲望而不择手段,不能坚持自己,牺牲自己的原则,当然就不能够做到刚正不阿了。

但宋以后,主流的方向已经走出了有欲无欲,欲望多少与人格刚直与否的关系,而研究志与欲的相对关系。

孙奇逢的《四书近指》:“阳刚之德,全是能自胜其私,使此心超然于万物之上。”换句话说,不是欲望多少,而是追求和认知是否能够超越于物欲,战胜私欲。超越于物欲之后,即能达到“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人格状态,“乃真面目也”。

换句话说,刚不是来自于无欲,而是来自于“超欲”

,即超出物欲,达到中和的目的。

那么,如何超出物欲,达到中和呢?

超出物欲的第一种办法,是欲望的满足。

有些欲望,是与生俱来,“食色性矣”。剥夺了欲望,人也就不成为人了。没有吃的,人都饿死了,怎么做人?没有性欲,下一代都不会有,人类怎么存在呢?欲望一旦满足,就不会再受此欲望牵缠,当然“不刚”的原因就少一些。

超出物欲的第二种办法,是尊重现有的社会规范,在现有的规范内实现自己欲望的满足。改革开放后,不是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致富,买车买房买别墅?在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让他人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实现了不自觉的”利己利人”。

第三种作法,是压抑自己的欲望,为欲望的实现创造条件。

不论社会多发达,人总会有超出现有社会的条件的欲望,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比如,我现在想去看看火星什么样就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我真的很想去,我就应该研究火箭技术。这就像我很想吃鱼但又没有鱼吃,我只好“退而结网”,为打鱼创造条件一样浅显的道理。

超出物欲,仅仅是具备了达到中和的条件,本身还没有达到中和,因而也还达不到“刚”。

达到中和,是在“礼”的基础上(礼之用,和为贵),和他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整部论语的内容,也是一生修养的目标,今天这一章的内容只能开个头了。

发言完毕,请各位师友指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抱拳][抱拳]

R震宇:

有欲就不刚了,难道无欲就刚了?刚在孔子哪里也不一定是提倡的吧。

刘国庆:

@R震宇 桑调元《论语说》:“人之有欲不刚,而不知无欲尚非刚也。”

王德岩:

今天风格大不同。遂民之欲与节己之欲这两点还是有分际的。

R震宇:

@刘国庆 这是后来的,不是论语里的。内证与外证。

刘国庆:

@王德岩 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是否是欲?

R震宇:

为了实现理想也是欲,为学孜孜不倦也是一种欲,这两种人也表现很“刚”。

王德岩:

在我们刚才论述语境中欲,不是指我欲仁之欲。

靳大成:

群中有朋友提到孙奇逢。二十多年前曾有拙作《成圣之道——清初孙奇逢理学思想述评》发在《学人》第三辑,网上有。亦请批评。

今日回首,问题不少。

刘国庆:

@王德岩 对本章的“欲”的涵义的讨论,是儒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R震宇:

如果无欲则刚 那是有欲则弱 吗?用不刚 则没有表达出刚的另一面。另,就如国庆老师所说 我理解这里的欲是如何界定的。

刘国庆:

本章之欲,似乎理解为对稀缺品(经济品或商品)的过分的欲求,可能贴切些。

R震宇:

颜回这样的也很稀缺。

刘国庆:

对清风净水的需求也是物欲,似乎不在本章“欲”的外延中。

王德岩:

同意这点。“我欲仁”中的“我”更值得注意。

杨丹荷:

各位能否用具体事例说明何为欲?何为刚?据我理解,简而言之,饮食男女是欲,取之有道是刚。如马云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之一,如果他的钱取之有道,则他不是多欲者,他若做事有原则,符合道义,为人正直,则他既有钱,又阳刚。一个人,只要取之有道,正当满足欲望,则不失阳刚。

崔茂新:

这里的欲,应当是指对势、利有违于仁德道义的曲阿性欲求。一方面,孔子不是对欲一味强调无欲,而强调的是少私寡欲,另一方面,欲仁而得仁,这里孔子还嘉许这种欲呢。

王德岩:

我觉得对于他人特别是对于民,还有对于自己,要求是不一样,对民来说先要遂民之欲,近乎“仓禀实知礼节‘,要庶之,富之,然后教之成君子,先要解决他们仰事父母,俯畜妻子的问题。但对自己,则要求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立乎其大行乎欲之上。分际在此,可以说得更清楚,要求得更明确。。

刘国庆:

什么是“素”?@王德岩

刘国庆:

是生来?还是应然?

王德岩:

就是当下现实,不管物质条件好不好,道都是要求的。这是自我要求。不能要求他人,说你饿着肚子也得追求美好理想也得建设什么什么的。

崔茂新:

@王德岩 节欲自律应该是对于士层次的要求。

刘国庆:

@王德岩 所求何道?无欲之道?(如佛门),育欲之道(如市场经济)?

楼一家:

《说文》中:欲,贪欲也。

成语“欲令智昏”,宗教中的“欲海、欲天、欲尘…”,还有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想来指的都是“贪欲”过度的欲求吧。

王德岩:

@崔茂新(北京) 是的,同意

刘国庆:

过度之欲,度在哪里?

崔茂新:

夫子曾有言“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朱丽君:

度是不是就是个大道呢

王德岩:

儒家有儒家之道,合内外而言之。市场经济使民各得所欲,我觉得与儒家遂民之欲养民之生的思想并不相悖。

楼一家:

任何事物都有两极:过与不及。求其中道吧。

只是不放在具体的事物中做讨论,可能就“玄之又玄”了[调皮]

王德岩:

有一个外在的划一之度这是很现代的想法,你想讨论的不是度而是数的问题。

崔茂新:

@刘国庆 符合仁德道义的欲求,都不是“过度之欲”。比如,挣黑心钱,一味地炫富摆阔,或者是坑蒙拐骗,无论穷富,都是过度之欲。

刘国庆:

我的理解:度是“礼”或者说,是正当的法(自然法-天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孔子自己的说法:“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王德岩:

@刘国庆  这个同意。如果要说一个度,这是最可靠的表述了。

刘国庆:

以礼育欲,应该是今日财富和道义之间的关系吧

崔茂新:

@刘国庆 你说的仅仅是谋财或取财一方面,还有用财使财的另一方面,追求奢侈而耗费大量社会和自然资源,尽管花的是自己来路正当的钱,也是贪欲或曰过度之欲。

楼一家:

儒家讲“遂民之欲养民之生”,道家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貌似有别,但两个“欲”的含义当有区别,意指所向当有统一之处吧。

刘国庆:

@崔茂新 完全同意。用财之德,也是德的关键一方面。取财用财,皆有天道。

所谓“富而好礼”就是对用财的要求。以财富弘扬礼义。

餍掠

刚刚解决了自己的私欲,看到大家还是这么兴致盎然

刘国庆:

@傅新营 论语是可以深挖的,意蕴无穷。

崔茂新:

有了用财之德与谋财之德相呼应相谐调,取财与用财的过程就不会违背仁德道义这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精神原则了。

餍掠

@刘国庆 以论语代人欲[憨笑]

刘国庆:

好书不如吃书

餍掠

@杨丹荷 我认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的要求都是正常的人欲,超过即为多欲。可是,这个基本又因人而异,生活环境不一样。记得上海一个马列老师说过一个段子,为了让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艰苦,带了些学生去井冈山吃南瓜饭。学生吃了后说,老师,这老好吃了好不啦

而我妈妈改革开放至今再也没有吃过咸菜,她说她实在吃够了

刚之为德,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是仁的外在显现。孙奇逢解刚为中立不依,和而不流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例子嘛,现在到处都是。

我指的是反面例子

刘国庆:

和而不流 似乎还有外柔内刚的意思。

餍掠

今天刘兄发言精警森然,是否觉得此章可以治疗儒家软骨症

杨丹荷:

“欲”除了饮食男女自然生理欲求,还有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欲求。两者若都能“止乎礼”,则为人刚正不阿。故而孔子一贯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说自己“未见刚者”,这与他极少称赞一个人是“仁者”同理。因为刚者与仁者都必须能够克己自制。用英文表示,就是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的disciple and self control. 缺乏理智的自制力的人,肯定既不能具备阳刚,也不能仁人爱物,而是自私自我,沉湎于声色名利等欲望难以自拔。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说明孔子慧眼识人,此人缺乏自制、自律,不过是个名利声色之徒,即使爬得很快,爬得很高,混得位高权重,势力很大,也不过是个低级的欲者,不具备阳刚的君子人格。读论语,以做刚者自勉。

刘国庆:

@傅新营傅兄过奖了。我是觉得今天打着儒家旗号的,多数都是假的。真的儒家,似乎我只见到盛洪一位。

假儒家,人家自己就不想“节欲”,真儒家,本就是刚者呀。

刘国庆:

@杨丹荷 刚,不仅仅是个人的displine and self control的问题,更是对礼仪的信仰和坚守的问题。

礼义

餍掠

宋儒有勇气让孟子超越颜子,可是我们找不到谁可以超越孔子

于闽梅:

你让基督教徒去找超越耶稣的人,他们也会拒绝的[悠闲]

杨丹荷:

@刘国庆 礼仪(礼义)的根本精神是什么?礼仪就是做人的规矩和典章制度,规矩与典章制度是约束欲望泛滥成灾和为人自我中心不顾他人。因为欲望泛滥的生活与社会是有害无益的。一个有自制力和受内在良知约束的人,就是能够self control 的人。礼义(礼仪)是为了人际和谐共处,也是为了个人生活的健康幸福。

于闽梅:

教主毕竟是教主@傅新营

餍掠

@于闽梅 一代不如一代

刘国庆:

其实王弼、宋儒、元儒许衡、阳明都有超越孔子、可圈可点之处。@傅新营

杨丹荷:

读论语,根本精神在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在于克己复礼(恢复个人合理的自制和建立合理的社会典章制度)

刘国庆:

@杨丹荷 礼义者:共同法的精神。即使对人类社会性的信仰。

于蔚森:

读论语于人于己与国家都有好处。

杨丹荷:

礼义是个人行为准则和和谐社会的共同规范。

杨丹荷:

比如我与您之间的共同规范就是彼此尊重,彼此推己及人,友好善意讨论交流,和谐共处论语汇。[握手][玫瑰][愉快]

叶紫:

@杨丹荷 @刘国庆 你俩阐述了两个层次的礼,内在核心和外显行为

并不矛盾啊!统一在一个人格中

也是社会范畴和个人修为的交互融合

杨丹荷:

如果我出言不逊,自我傲慢,强加于人,恶语伤人,则我就不是一个遵循礼义的人,也不是一个能克制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就是欲者,而不是刚者,更不是仁者。

刘国庆:

没有内心中对人类共同体的信仰,礼就是“仪”了。

杨丹荷:

@刘国庆 能够体会您对中华传统学问信仰般的热忱[玫瑰]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本女子以“近之有节,远之有度“做君子为人生目标。很爱读论语

叶紫:

@杨丹荷 这句话本群前期论证多次,深感是后人误解孔子原意,孔子本人并不歧视女性,尤其挚爱自己的母亲[表情] 。

杨丹荷:

@叶紫  也说明孔子认为女子一般不太理智。男人不理智的是小人。君子在孔子看来是社会中的少数人

叶紫:

这是客观性别差异,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各自精彩,相互欣赏才好。最优秀的人格都是雌雄同体的。[调皮]@杨丹荷 

杨丹荷:

@叶紫 我个人认为理性人人具备,就看是否发扬。人人平等首先是人人平等具备理性与道德良知。

叶紫:

这性别差异既来自于先天遗传,也形成于社会文化的熏陶。如此,世界才丰富多彩,都是像@刘国庆 (北京) 这样理性解析论语,是好[表情] 。更共鸣@杨丹荷 这样感性体悟论语!

杨丹荷:

@叶紫 我认为我是联系实际理智解读论语。

王德岩:

没想到今天的讨论居然行进到性别问题,丰富之极!

叶紫:

王德岩:

第二点就是关于“刚”之一德,以及其与“欲”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结构中,儒家气质本就偏于乾德,天德,至大至刚,日新日进,积健为雄。所以“刚”是儒门十分重视之一德。刚与强有相近义,郑注:“刚谓强志不屈挠。”志不屈挠,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其强之一面。

——赞同。

刚与强相通的有两点:通于老子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多欲或刚于胜人,但短于自胜,不可谓强。

——精彩

真好前几天对此有个小文,欢迎群友批评指正。谢谢

【花夫人重读经典】

世人往往用“道家出世”,“儒家入世”来评论两者的区别,这是两种生活态度的不同,不能用对错来评价吧?

相比较宇宙浩渺,万物更替,人类社会不过是一种存在状态,人的有限的世俗生命,更是“弹指一挥间”,“立德立言立功”,积极的入世“奋斗”到头来都是“虚无”罢了,这点道家看的很透彻,所以逍遥世外,体验生命的终极价值。

道家和儒家的视野范围不同,如果说儒家关注人类社会,道家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了天地万物。如果说儒家是大海,道家就是天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海倒映着蓝天白云,苍穹包揽着海天一色。

道家提倡“无为而为”,这里其实有遵从天命,率性而为的意思。“无为”,是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的内在规律,顺服天道的永恒。

儒家提倡“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积极的自我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而为不越规”,表面上看是遵从世俗的规矩,本质上这世俗的规则,也应该遵循天道而设立吧。道家和儒家的交融,在于此。

道家的“无为”,还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奥妙,所以《道德经》对女性的阴柔之美有美誉,认为是“天地之门”。

而儒家则充满了阳刚率直的大丈夫气概,雷厉风行,女人成了附庸之物,难登大雅之堂。

用《周易》来说,道家是坤卦,儒家是乾卦。互为补充,相互交融更为美好。20161226

R震宇:

从哪里到哪里算出世,从哪里到哪里算入世。

叶紫:

世,可以理解为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社会吧?

R震宇:

可以[强]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Z蟆恐驹刚

【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道:“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道:“申枨啦,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注释】[表情]申枨——枨音橙,ché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论语正义】

5.11 子曰:“吾未者。”或υ唬“申。”包曰:“申,人。”子曰:“也欲,焉得?”孔曰:“欲,多情欲。”

o正x曰:注云:“^志不屈稀”案:《f文》:“,嘁病”《V陶》:“而塞,而毅。”是x近。险撸玻垡病V静磺希t富F不能淫,v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能oj也。R氏Q喈《解x》:“天德,故近仁。j,坤象,病p之,窒j也。p初益上,艮以止之。j者,偃,有似乎,故或以疑。”

o注:“申,人。”

o正x曰:“”,或作“棠”,或作“堂”,或作“h”,或作“”。《h王政碑》:“森申棠之欲”。此作“棠”也。《史索[》:“申堂字周。”本《史 弟子列鳌罚俗“堂”也。今本《史》云:“申h字周。”此作“h”也。朱氏尊《弟子考》引h文翁《Y殿D》有“申”,此作“”也。T家文m有,而音t相通。《 S》云:“俟我乎堂兮!”{:“棠。”可C也。唐宋以恚蚍Q名㈠e,分申、申h二人。玄宗_元二十七年,封申h召陵伯、申伯。真宗祥符二年,封文登侯、h淄川侯,俱列祀。至明嘉靖九年,因大W士璁奏,存去h,而祀典始正。《困Wo》云:“《史 索[》^文翁《D》有申、申棠,今所鳌抖Y殿D》有申h,o申。”《文I通考》亦云:“今考文翁《石室D》,o所^c棠也。”是D本止申h一人。伯厚所《D》作“h”,c朱氏尊所D所“”不同,以朱是。T字皆由音近通用。莫知其何者正。《困Wo》以“h”之,梁氏玉K《h」沤袢吮砜肌芬嘁“”,皆未必然也。《史 索[》引此注云:“申,人,弟子也。”《Z 文》及邢疏K引曰:“申,w孔子弟子申m。”又引《家Z》:“申m,字子周。”X氏大昕《B新》^古文“s、m”同,《家Z》“申m”,wx如“庚”,c“棠”音亦不h。今本《家Z》作“m”,t之`也。R氏文《文C》略同。柒氏《人表吩疲“作申m,必有所?cm通,勺郑之^。”Tf皆令注作“m”。臧氏庸《拜日》:“徐H曰:‘《史索[》引《家Z》作“”,种芰x,疑“”得之。’庸案:徐f是也。《索[》於‘公伯字子周’下云:‘《家Z》o公伯,而有申子周。’‘又於申h字周’下云:‘《家Z》有申,字周。’又《史正x》於‘公伯字子周’下云:‘《家Z》有申子周。’然t司R、守所《家Z》K作申,w家Zo公伯及申堂。王C^造申一人以申堂、公伯僚二人,因二人改名m,而字周t同,足以相混也。《Z音x》及《家Z》作‘申m’,乃‘’字形近之^。王伯厚所本作‘’,今本作‘D’,此又‘m’字之D`。《Z音x》引云:‘w孔子弟子申m’此‘m’字乃後人`本《家Z》所改,本作‘申堂’,正吨倌岬茏恿鳌芬病!端麟[》曰:‘申堂字周,《Z》有申。玄云:“申,人,弟子也。”w申堂是不疑,以、堂相近。’案:小司R此言,正注《Z》,以申申堂,故云然也。”案:臧f甚辨,可依!渡nR碑》作“字子m”,此又因名m而妄之。王C以申、申堂、公伯一人,而非孔子弟子。此包注亦不云弟子,或包不兜茏鳌罚陨、申堂非一人也。至包以人,c同。《h峻石壁象》有。

o注:“j,多情j。”

o正x曰:古o“j”,有“欲”。欲根於性而l於情,故《酚》言“性之欲”,《f文》言“情,人之庥杏”也。}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者,}智皆能欲,能故寡欲也。若不知欲,t必v欲,而性情之。故孟子曰:“B心莫善於寡欲。其人也寡欲,m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人也多欲,m有存焉者,寡矣。”

【论语集注】

5.11 子曰:「吾未者。」或υ唬骸干。」子曰:「也j,焉得?」焉,於虔反。,不屈之意,最人所y能者,故夫子U其未。申,弟子姓名。j,多嗜j也。多嗜j,t不得矣。程子曰:「人有jto,t不屈於j。」x氏曰:「cj正相反。能傥镏^,故常伸於f物之上;槲R之^j,故常屈於f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o志者多,宜夫子之未也。之j不可知,其槿说梅倾院谜吆酰抗驶蛘咭梢,然不知此其所以j。」

【论语注疏】

5.11 子曰:「吾未者。」或υ唬骸干。」包曰:「申,人。」子曰:「也j,焉得?」 孔曰:j「,多情j。」

【疏】「子曰」至「得」。[表情]正x曰:此章明。「子曰:吾未」者,^|直而理者也。夫子以r皆柔佞,故云吾未者。「或υ唬荷」者,或人孔子之言,乃υ簧性。「子曰:也j,焉得」者,夫子^或人言,者|直寡欲,今也多情j,情j既多,或私佞媚,安得乎?[表情]注「包曰:申,人。」[表情]正x曰:云:「w孔子弟子申m。」《史》云:「申棠字周。」《家Z》云:「申m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