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道:不要盲目创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

时间:2021-11-19 13:32:22 投诉/举报

媒体人辞职后,干什么?主要选项应该只有两个:要么打工,要么创业。其中,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

从报社辞职的第二年,我的一位老朋友、老同事,也从报社辞职,下海创业了。我们俩一起从市报考到楚天都市报,一直谈得来,最后连辞职创业也谈到一块儿了。但我们性格的差异其实很大,完全是两个类型。目睹他创业之初的艰难辛苦,连我父母都批评我:“你算把人家给害了!”

天地良心!我个人向往创业,认可创业这条路,所以在前些年,遇到很多朋友,我都会怂恿别人辞职创业,包括政府官员、当警察的同学、公办学校校长,当然也有媒体人士向我当面探讨时,我更是坚决鼓励创业。

然而,近年来,我的思想发生了些许变化。也许跟年龄增长趋于保守有关,可能跟经济大环境不好目睹好多人创业失败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我想应该是,这些年创业路上的学习、历练,让我思想更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不再那么极端。

我现在的看法是:两个方案都是最佳方案——适合打工者去打工,是最佳方案;适合创业者去创业,是最佳方案。量体裁衣,衣服才合身嘛。

今天的我,仍然是创业的坚定支持者,选择创业的理由、创业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后面再聊。今天我想说说,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创业?即使从媒体辞职,最好的选择依然是换个单位或换个行业,继续打工。

个人以为,如下特点的人应选择打工——去合适的地方,找个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饭碗”。

从志向上看,只想过平常日子者

饱暖思安逸。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便有了“拿点工资能舒服过日子就行”的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传统媒体界,也不乏其人。甚至许多人当初愿意进入传统媒体界,也是抱着这种心态的。

存在这种心态并无什么错误,尤其不能用“胸无大志”予以批判和鄙视。人上一百,智有高低——社会中的凡人,毕竟是多数。凡人们做如此想,非常正常。甚至如今许多高官名流也如当年的鲁迅先生,真心盼望子孙要“胸无大志”,过平常日子。细想想,当年革命先烈打天下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让后人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吗?

故想“拿点工资求舒服过日子”者,心态正常,想法合规:你尽可以去打工吧——企业或单位也需要干具体事的员工。

从能力上看,无诸多创业素质者

创业当老板,不是如今所有传统媒体人的个体素质,都能胜任的。当然,人的许多方面的素质,是能够经过实践锻炼,可以形成并强化的。但确实有的人无论怎么去实践锻炼,也形不成那种素质。

比如服从型人格太明显的人,他这一辈子无论怎么实践锻炼,估计也只能当将而非当帅,即只能是块“在别人手下干事”的料。非要让他当帅或自己非要去当帅,则或者根本创不了业,或者把事情搞砸,或者对社会制造出负面麻烦,更或者让自己身心受损而影响健康甚至身败名裂。故这类人非要去创业当帅,显是不智之举。

从财力上看,无诸多资金要素者

创业需要资金。但某些传统媒体人却囊中羞涩,这也是办不成事的。

我这里说的囊中羞涩,并非说某人口袋里没有多少现金和存款,而是说某些人缺乏资金要素。

资金要素当包括:A、可以筹措资金的家庭背景;B、可以筹措资金的社会人脉关系;C、可以筹措资金的“朋友众筹”条件;D、可以筹措资金的“国家倾斜项目”的依托政策;E、可以筹措资金的本人办法窍门;F、可以筹措资金的网上操作实力。

如果某位书生气十足的传统媒体人,仅是会天天爬格子、当码农,且老家又处在千里之外的西部贫困山区的小山村,加上自己的所有关系都是穷朋友一群,则我劝你:省省吧,先去打工为上——首先解决“饭碗”,是第一要务。

对选择打工者的几点忠告

这里对选择打工者提出几点忠告:

丢掉幻想,停止彷徨,

该放手时就放手,

该转行时就转行!

收起打工犹豫背后的侥幸幻想

许多传统媒体人或者囿于在体制内的即得利益和舒适环境,或者舍不得头上的无冕之王光环,或者对外界行业存有畏惧……于是,至今还抱有“不想离开这里也还可以撑下去”的幻想——这是十分不当的打工犹豫心理。

对此,我这里忠告各位当事人一句:请您丢掉如下十分不当的打工犹豫心理。

A

我所在的媒体可是党报党台,

传统媒体再垮也垮不到我这里啊!

不一定。

我这里披露一个各地都广泛存在、收破烂最欢迎的尴尬事实:许多党报党刊发送到一些单位和部门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不将其分发到科室或车间班组,而将其堆积起来。推积到一定数量后,成捆成摞卖给收破烂的。收破烂的自然高兴:好搬好运又干净,收购价又低廉,何乐而不为?于是,长此成习惯,到点就主动上门收购。

形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党报党刊的信息过时、作用减弱了:许多党报党刊的信息发布,最快也是三天前的信息。而微信、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和政府网站,却在三天前就将信息发出。在读者提前就获知此类信息的情况下,大家有必要去花时间来炒你报刊这份“剩饭”吗?

这种情况现在还没有形成普遍现象。一旦形成普遍现象,估计多数党报党X,就要改成电子版了。真到了那时候,党报党刊一旦与政府网站合并、并以政府网站为主,则党报党刊的形式性取消,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可能。

其前车之鉴,便是2003年的“全国县市报一律撤销”。

下一步,市一级的党刊和全国各地的政府办报纸,有无可能会蹈县市报的覆辙呢?至于省级党委机关报,虽然短期内没有被撤销的可能,但撤销其某些子报和某些部门,有无可能呢?

B

我可是这里的“台柱子”,业务精,能力强。

即使单位裁员,也裁不到我这里。

靠不住。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主笔王康鹏曾有一句感叹:“一个资深传统媒体人的反思——该放下‘内容为王’的圣经了!”

王康鹏的感叹就回答了“台柱子”的今后悲哀。业务中的“台柱子”者,“内容为王”之谓也——文章写得好,内容上乘,才堪称“台柱子”。但今后,却并非“内容为王”的时代啊!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媒体,该以什么为“王”呢?我所知道的坊间舆论是:时效为王,标题为王,噱头为王,精准传递为王……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台柱子”还有人格上的特质:说话直来直去,办事敢认死理,不拉人际关系,不重上下和谐……如此,在一个单位今后决定人员使用和去留时,可能就是另一种“为王”了:大局为王,和谐为王,听话为王,亲密为王……

如此,自诩为“台柱子”者们,该不该考虑考虑自己的劣势性问题呢?

C

不求升迁重酬,

只要单位给份薪酬能过日子就行了。

这是许多家境殷实、或配偶收入丰厚的传统媒体人的普遍心态:我不求在体制内升多大官发多大财,只要单位今后能发我一份薪水,可以过日子就行了。

这也不靠谱。

微信朋友圈里一篇《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 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的文章,写到:“这位用生命采访新闻的业内老兵,现在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月工资。”

这可是天津市所辖一个传统媒体。现在的月薪怎么会发到“2000元”的极低水准呢——在西部一个贫困县城“混体制”的人,月薪也不止2000元!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16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即月平5630.75元。作为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端的媒体一线记者,天津市的那家传统媒体人工资,怎么不及全国平均工资的1/3呢?

结论很清楚,没钱。

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少的今天,其单位经费